您的位置:中山红木家具网 >> 红木资讯 >> 红木品牌动态 >> 正文内容
红木品牌动态
王树文:在牙雕与花丝之间“自由行走”
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2015-04-04 发布:中山红木家具网  编辑:meiling
摘要:从一个绘画者,到潜心学习象牙雕刻、花丝镶嵌、玉雕等,逐步的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从艺经历就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的一部成长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无不充满着对于工艺美术种类的技法、工艺的开拓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让这个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小学徒成长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关键词:王树文,牙雕与花丝

“时过四十年,再次见到这件《成昆铁路》的原作,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一生我都不会忘记这件作品从设计到创作的过程”,作为这件《成昆铁路》的总设计师王树文,多年后谈及这件联合国常设展览的作品时还是难以忘怀。这件作品之于中国、之于王树文的意义,都无比的重要,其中更是王树文的牙雕创作的里程碑,王树文的从艺经历也随着这件作品而出。

王树文大师的牙雕作品、花丝作品集合
王树文大师的牙雕作品、花丝作品集合

从老北京胡同里走出去的工艺美术大师

年过七旬的王树文再次回忆起多年前的绘画兴趣时,还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政治色彩,直言自己是出自劳动人民家庭,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给予他的是将来出人头地的动力。

“我从小就在前门,我家当时是在杨梅斜街正好在琉璃厂的旁边,那条街上有很多的作坊,玉作坊、铜作坊、首饰作坊等等,另外就是字画店和古玩店特别多,比如荣宝斋,小时候经常去看这个,但是那个时候因为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荣宝斋根本就不让小孩子们进去,但这条胡同还是培养了我对这些东西的喜爱,尤其是在绘画方面,当时也根本不觉得自己未来一生的职业会和这个相关”,这种耳濡目染的培养,让王树文从小就喜欢看街上的老艺人们创作,但他这时从不敢想自己会成为享誉京城的工艺美术大师

当然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王树文并没有受到老师们的特别的关注,直到小学五年级的那位班主任老师,成为王树文人生的第一位“伯乐”。“所以说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在小学的时候能够碰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老师太重要了,关心自己的老师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这太难得了,老师那个时候能觉得自己可以单独做点小创作,简直是了不起,甚至后来还到我们区里就参加比赛,这个时候对于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太重要了”。就这样,王树文在老师的鼓励中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待升到高中的时候,王树文第一次要自己真正选择人生道路了。

一边是正常的大学途径,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将来可能成为理工科的从业者,一边是管吃住的工艺美术学校,可以画画,关键是可以给家里省出来口粮。在老师的介绍下,王树文还真的就通过了工艺美校的绘画考试,成为学校里唯一一个保送名额,到了美校之后,自己觉得平时画得不错,但跟别人一比,还有很大差距。”他在的这个班上,有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嘴里说的是“班达尔·丘克”这类电影里的新鲜名词,受过音乐、绘画等艺术熏陶,跟他们比,王树文的“资历”自然浅得多。

这样的差距很快就被王树文跨越了,当时学校实行的是五分制,到了二年级的时候,王树文就已经得到了4分,三级的时候各学科都是5分了,毕业的时候更是满堂红。

但是毕业之后的分配并没有让王树文继续“满堂红”。

“毕业之后分配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工厂的象牙雕刻车间,终于成为一名工人了,一开始还挺高兴,后来真正进厂的时候才发现有的同学分到设计师,有的是直接跟着老艺人开始学艺,而我则是分到了象牙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磨光,当时就感觉挺沮丧的,因为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工作倒是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老师傅们接触”,王树文说道。

王树文牙雕代表作品《成昆铁路》
王树文牙雕代表作品《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成就的牙雕名家

“我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就是在凿活的时候设计的,那个时候整个车间里的工序我都上过手了,非常的清楚,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最合适”,《延安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出来了的。

那个时候也是中国要参加世界博览会,就在现在的农业展览馆展出,当时厂里来任务说是要创造一件能够表现新中国新时代的牙雕作品,这时才有了《延安颂》创作的初始。

“当时李先念、邓颖超来看《延安颂》这件作品,我站在一旁帮忙介绍。因为杨家岭这里有林彪和周总理的住处,我们都有标注。她很认真地说,我怎么没有印象我住杨家岭啊?回去我问问总理。总理很谦虚,他跟我说,我们住过,但时间不长,主要还是介绍毛主席和林彪。总理就说你们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做好你们本职的工作,一定要把工艺美术做好”,这第一件牙雕作品就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让年少的王树文非常的自信,从此也更加的顺利,著名的《成昆铁路》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73年,周总理亲自拍板要在全国招标,创作出两件送给联合国的国礼。“我和朱立成、杨志谦共同设计的方案是,用之前已经实践成功的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刻画成昆铁路。用一只象牙是不可能的,初步设想要用很多只象牙才能表现得丰富。我们的方案最终在众多设计稿里脱颖而出”。

这件成型的《成昆铁路》牙雕作品,奇峰耸立,树木葱茏,桥梁高架,列车飞驰,解放军官兵、筑路工人、竹林、红棉树甚至大渡河前的水花都栩栩如生。细细观看,人们手中的《毛主席语录》也清晰可见。这尊牙雕共用了8支象牙,其主体通过螺栓固定和胶粘剂黏接组合。牙雕总长1.6米,宽0.61米,高1米,1100千米长的成昆铁路沿线风光浓缩其间。也成为联合国常年展出的三件重要艺术作品之一。

“八根象牙,每根一米六左右,它是拼接粘在一起的,整个桥又是一根单独的象牙,火车来回盘旋。总共400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制作完成。”这项工程浩大的创作正式奠定了王树文在业内的名望,即使后来到了象牙保护条例之后,这件作品也没有从联合国撤下来,成为永久展示的中国国礼。

王树文大师作品《天坛祈年殿》
王树文大师作品《天坛祈年殿》

《天坛祈年殿》——“千面圣手”之作

也正是随着国家相关条例对于象牙制品的保护和限制,王树文开始研究象牙花丝,在稀缺的象牙上加以花丝的技艺,让象牙雕刻得以更加的精致,此时王树文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也正是开启了王树文的花丝镶嵌之路。

“花丝讲究的是做加法,牙雕因为材质本身的原因,讲求的是简洁的美,是做减法的,需要一次成型的,不能有一丝的马虎,一点不注意的话整个作品都白费了,花丝却不一样,花丝本身就是重复的做来做去的,靠的是丝的来回的穿插,错了也可以重做,料还在,无非就是重新拔丝在做”,王树文说道,而如何能够把花丝的技艺得以创新,是王树文一直在思考的,《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件典型的花丝镶嵌技艺作品。

这座造像系根据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乾隆年木雕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制作而成,连底座总高2.38米,菩萨像的头、手臂、手、脚用象牙雕刻而成,菩萨身体两侧共有40只手臂,每个手心都有一只法眼,手持一种法器,这些法器均用羊脂白玉精雕而成。24k纯金铸造的衣纹、风带、佛光、宝盖及脚踏莲花使整座造像倍显华贵。作品综合运用了掐、錾、嵌、蒙镶等花丝镶嵌工艺,嵌有名贵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翡翠、珊瑚、白玉等50000余粒。红木嵌银丝的的底座上镌刻着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鸿庥普荫”4个大字,为佛教艺术的一件珍品。

更能表现王树文“千面圣手”的作品还当属《天坛祈年殿》,这是王树文受朋友之托所作,关于天坛的作品形式很多,怎么样通过花丝的工艺做出与众不同的天坛,这让王树文犯了难。

“当时我和杨伯达老师一起讨论,当时他提出来说天坛一直是那个样子,但是你怎么样通过你的作品让我们真正的走进天坛,天坛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作品中怎么样体现”,王树文对记者说道,当时一下突然就来了“灵感”,如何能在工艺作品中让大家“走进去”,成了王树文的创新点,为此他还专门找到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来一起做这个电光结合的作品,在天坛的墙壁上打开一道门,慢慢启开得以全观祈年殿内饰。

但是这种打开大殿墙壁的方法,是不是合礼节,会不会引人不满?毕竟,天坛是一个用于祭祀的神圣之地,王树文不敢对它有丝毫亵渎。于是,他开始四处征求意见。“天坛打开以后会不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会不会破坏天坛原来的神圣感而招致非议。我就去征求老师们、专家们的意见,大家伙儿都说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只有一点,打开时不能颤颤悠悠,一颤悠,你就失败了。这就要求声、电、机械达到同步。”王树文回忆道。

王树文大师的花丝镶嵌作品
王树文大师的花丝镶嵌作品

这件花丝镶嵌作品,出现声、电、机械的配合,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在这个命名为《珠宝天坛祈年殿》的作品中,王树文将传统花丝镶嵌和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相结合,将祈年殿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用各色宝石,按照其原色镶嵌出来,真实地再现了祈年殿的金碧辉煌。

对于王树文而言,不断的挑战“刺激”着他的创作,而在不断的创作中,他也终于实现在牙雕、花丝、珠宝等多个种类之间的自由切换。不做则已,一旦开始了思考,王树文必定会在这个领域中创作出得以创世的作品,《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天坛祈年殿》等等都是其艺术写照。

“时过四十年,再次见到这件《成昆铁路》的原作,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一生我都不会忘记这件作品从设计到创作的过程”,作为这件《成昆铁路》的总设计师王树文,多年后谈及这件联合国常设展览的作品时还是难以忘怀。这件作品之于中国、之于王树文的意义,都无比的重要,其中更是王树文的牙雕创作的里程碑,王树文的从艺经历也随着这件作品而出。


王树文大师的牙雕作品、花丝作品集合

从老北京胡同里走出去的工艺美术大师

年过七旬的王树文再次回忆起多年前的绘画兴趣时,还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政治色彩,直言自己是出自劳动人民家庭,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给予他的是将来出人头地的动力。

“我从小就在前门,我家当时是在杨梅斜街正好在琉璃厂的旁边,那条街上有很多的作坊,玉作坊、铜作坊、首饰作坊等等,另外就是字画店和古玩店特别多,比如荣宝斋,小时候经常去看这个,但是那个时候因为就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荣宝斋根本就不让小孩子们进去,但这条胡同还是培养了我对这些东西的喜爱,尤其是在绘画方面,当时也根本不觉得自己未来一生的职业会和这个相关”,这种耳濡目染的培养,让王树文从小就喜欢看街上的老艺人们创作,但他这时从不敢想自己会成为享誉京城的工艺美术大师

当然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王树文并没有受到老师们的特别的关注,直到小学五年级的那位班主任老师,成为王树文人生的第一位“伯乐”。“所以说直到现在我也觉得在小学的时候能够碰到一个真正懂自己的老师太重要了,关心自己的老师可以看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这太难得了,老师那个时候能觉得自己可以单独做点小创作,简直是了不起,甚至后来还到我们区里就参加比赛,这个时候对于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太重要了”。就这样,王树文在老师的鼓励中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待升到高中的时候,王树文第一次要自己真正选择人生道路了。

一边是正常的大学途径,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将来可能成为理工科的从业者,一边是管吃住的工艺美术学校,可以画画,关键是可以给家里省出来口粮。在老师的介绍下,王树文还真的就通过了工艺美校的绘画考试,成为学校里唯一一个保送名额,到了美校之后,自己觉得平时画得不错,但跟别人一比,还有很大差距。”他在的这个班上,有不少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嘴里说的是“班达尔·丘克”这类电影里的新鲜名词,受过音乐、绘画等艺术熏陶,跟他们比,王树文的“资历”自然浅得多。

这样的差距很快就被王树文跨越了,当时学校实行的是五分制,到了二年级的时候,王树文就已经得到了4分,三级的时候各学科都是5分了,毕业的时候更是满堂红。

但是毕业之后的分配并没有让王树文继续“满堂红”。

“毕业之后分配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工厂的象牙雕刻车间,终于成为一名工人了,一开始还挺高兴,后来真正进厂的时候才发现有的同学分到设计师,有的是直接跟着老艺人开始学艺,而我则是分到了象牙车间的最后一道工序——磨光,当时就感觉挺沮丧的,因为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工作倒是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老师傅们接触”,王树文说道。


王树文牙雕代表作品《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成就的牙雕名家

“我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就是在凿活的时候设计的,那个时候整个车间里的工序我都上过手了,非常的清楚,什么样的方式去做最合适”,《延安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作出来了的。

那个时候也是中国要参加世界博览会,就在现在的农业展览馆展出,当时厂里来任务说是要创造一件能够表现新中国新时代的牙雕作品,这时才有了《延安颂》创作的初始。

“当时李先念、邓颖超来看《延安颂》这件作品,我站在一旁帮忙介绍。因为杨家岭这里有林彪和周总理的住处,我们都有标注。她很认真地说,我怎么没有印象我住杨家岭啊?回去我问问总理。总理很谦虚,他跟我说,我们住过,但时间不长,主要还是介绍毛主席和林彪。总理就说你们坚持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做好你们本职的工作,一定要把工艺美术做好”,这第一件牙雕作品就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让年少的王树文非常的自信,从此也更加的顺利,著名的《成昆铁路》也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1973年,周总理亲自拍板要在全国招标,创作出两件送给联合国的国礼。“我和朱立成、杨志谦共同设计的方案是,用之前已经实践成功的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刻画成昆铁路。用一只象牙是不可能的,初步设想要用很多只象牙才能表现得丰富。我们的方案最终在众多设计稿里脱颖而出”。

这件成型的《成昆铁路》牙雕作品,奇峰耸立,树木葱茏,桥梁高架,列车飞驰,解放军官兵、筑路工人、竹林、红棉树甚至大渡河前的水花都栩栩如生。细细观看,人们手中的《毛主席语录》也清晰可见。这尊牙雕共用了8支象牙,其主体通过螺栓固定和胶粘剂黏接组合。牙雕总长1.6米,宽0.61米,高1米,1100千米长的成昆铁路沿线风光浓缩其间。也成为联合国常年展出的三件重要艺术作品之一。

“八根象牙,每根一米六左右,它是拼接粘在一起的,整个桥又是一根单独的象牙,火车来回盘旋。总共400人用了一年的时间制作完成。”这项工程浩大的创作正式奠定了王树文在业内的名望,即使后来到了象牙保护条例之后,这件作品也没有从联合国撤下来,成为永久展示的中国国礼。


王树文大师作品《天坛祈年殿》

《天坛祈年殿》——“千面圣手”之作

也正是随着国家相关条例对于象牙制品的保护和限制,王树文开始研究象牙花丝,在稀缺的象牙上加以花丝的技艺,让象牙雕刻得以更加的精致,此时王树文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也正是开启了王树文的花丝镶嵌之路。

“花丝讲究的是做加法,牙雕因为材质本身的原因,讲求的是简洁的美,是做减法的,需要一次成型的,不能有一丝的马虎,一点不注意的话整个作品都白费了,花丝却不一样,花丝本身就是重复的做来做去的,靠的是丝的来回的穿插,错了也可以重做,料还在,无非就是重新拔丝在做”,王树文说道,而如何能够把花丝的技艺得以创新,是王树文一直在思考的,《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件典型的花丝镶嵌技艺作品。

这座造像系根据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乾隆年木雕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制作而成,连底座总高2.38米,菩萨像的头、手臂、手、脚用象牙雕刻而成,菩萨身体两侧共有40只手臂,每个手心都有一只法眼,手持一种法器,这些法器均用羊脂白玉精雕而成。24k纯金铸造的衣纹、风带、佛光、宝盖及脚踏莲花使整座造像倍显华贵。作品综合运用了掐、錾、嵌、蒙镶等花丝镶嵌工艺,嵌有名贵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翡翠、珊瑚、白玉等50000余粒。红木嵌银丝的的底座上镌刻着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鸿庥普荫”4个大字,为佛教艺术的一件珍品。

更能表现王树文“千面圣手”的作品还当属《天坛祈年殿》,这是王树文受朋友之托所作,关于天坛的作品形式很多,怎么样通过花丝的工艺做出与众不同的天坛,这让王树文犯了难。

“当时我和杨伯达老师一起讨论,当时他提出来说天坛一直是那个样子,但是你怎么样通过你的作品让我们真正的走进天坛,天坛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在你的作品中怎么样体现”,王树文对记者说道,当时一下突然就来了“灵感”,如何能在工艺作品中让大家“走进去”,成了王树文的创新点,为此他还专门找到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来一起做这个电光结合的作品,在天坛的墙壁上打开一道门,慢慢启开得以全观祈年殿内饰。

但是这种打开大殿墙壁的方法,是不是合礼节,会不会引人不满?毕竟,天坛是一个用于祭祀的神圣之地,王树文不敢对它有丝毫亵渎。于是,他开始四处征求意见。“天坛打开以后会不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会不会破坏天坛原来的神圣感而招致非议。我就去征求老师们、专家们的意见,大家伙儿都说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是,只有一点,打开时不能颤颤悠悠,一颤悠,你就失败了。这就要求声、电、机械达到同步。”王树文回忆道。


王树文大师的花丝镶嵌作品

这件花丝镶嵌作品,出现声、电、机械的配合,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在这个命名为《珠宝天坛祈年殿》的作品中,王树文将传统花丝镶嵌和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相结合,将祈年殿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用各色宝石,按照其原色镶嵌出来,真实地再现了祈年殿的金碧辉煌。

对于王树文而言,不断的挑战“刺激”着他的创作,而在不断的创作中,他也终于实现在牙雕、花丝、珠宝等多个种类之间的自由切换。不做则已,一旦开始了思考,王树文必定会在这个领域中创作出得以创世的作品,《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天坛祈年殿》等等都是其艺术写照。

中山红木家具网特别提示:任何网站、媒体转载本站原创文章则一定要写明文章出处为:中山红木家具网,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最终解释权归中山红木家具网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站编辑部的联系,电话:0760-88881272-8005。